硅谷: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复制

50 年来,人们复制硅谷的尝试从未间断。


硅谷模式: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复制

  1960 年时,全世界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热闹的科技中心”。它催生了微电子产业,并树立了产业与学术结合的典范。法国总统戴高乐参观硅谷时,曾为这个建立于旧金山南部农场与果园之间的地区感到惊叹。

  而斯坦福——位于硅谷心脏的大学校园,则是 Hewlett-Packard (惠普)、Varian Associates (瓦里安联合公司)、Watkins-Johnson、Applied Technologies 等知名企业的诞生地。这些企业又不断地推动科技脉络向外延伸。如果说有什么不凡之物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话,那一定是创新氛围和企业家精神。

  在硅谷吸引到世界目光后不久,其它地区开始蠢蠢欲动了。复制硅谷第一次最正经的尝试发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个高科技企业背后的财团试图在 New Jersey 打造一模一样的硅谷。他们聘请了 Frederick Terman,刚从斯坦福退休的工程系主任。

  有时人们也会通过“硅谷之父”的名号想起 Terman,正是他将斯坦福工程学院从还是散乱零部件的初级阶段打造成为一架创意机器。通过推动科学和工程学院合作,使之与当地企业搭建联系,为企业做需求研究,Terman 建立了一种信息交换与合作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则定义了硅谷这片土地。

  New Jersey 无疑想仿制这条道路。当时它已是领头的高科技中心——有着 725 间企业的实验室,其中包括 RCA (美国无线电公司)、Merck 和晶体管的发明者 Bell Labs,还有着 50000 的科学和工程人才。但由于这片区域内缺少颇负盛名的工程性大学,以至于这片区域内的企业不得不从别的地方引进人才,而他们同时又担心自己的先进技术会被外来人带到别的地方去,这一恐惧最佳的佐证是:哪怕普林斯顿大学就在附近,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愿意接受普林斯顿的调研申请,因为害怕泄露行业机密。

  所以 New Jersey 的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们,决定在 Bell Labs 的带领下建立一所像斯坦福一样的大学。这也是他们找来 Terman 的原因。

  Terman 草拟了一份计划,但他随即发现很难施展开来——因为产业的不配合。这一段历史曾被 Stuart W. Leslie 和 Robert H. Kargon 记在一篇 1996 年刊发的“Selling Silicon Valley”论文里。文中描绘到 RCA 是如何地不愿与 Bell Labs 合作,拒绝签署合约,Esso 有多不情愿与大学共享他的优秀研究人员,以及 Merck 和其它制药公司则吝于支付调研的费用。除非有共同利益,企业主们根本无法与竞争者合作。

  Terman 只好转移阵地到 Dallas,但事实证明,他再次因为同样缘由失败了。

  1990 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Michael Porter 提出一项全新的构建区域化创意中心方案——这一次则是围绕着已有的研究型大学。Michael 观察到地缘上企业和供应链的紧密联系,可以大大提升产业内的生产力并带来成本优势。于是 Porter 认为将这些优势结合成一道力量,便能人工打造出区域化的创意中心。

  Porter 不断向全世界政府宣扬自己的理论,而其中的公式往往如一:选择一个热门领域,在研究型大学旁建立一个科学园区,为被挑选入驻园区的企业发放补助金和奖励,并营造风投的氛围。

  可惜的是,魔法没有生效,一个都没有。全世界上千的地区花费了十亿百亿的资金尝试复制一个硅谷,但至今仍不见成功案例。Porter 和 Terman 没有想明白的是,并非学术、企业和政府对航空与电子领域的资助创造出一个硅谷,真正创造出硅谷的是 Terman 在斯坦福教学时期悉心培养的那帮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他们最终都成为了产业内的领航者。

  伯克利的 AnnaLee Saxenian 教授真正明白人、文化与纽带的重要性。1994 年她出版的那本 《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就将硅谷的演变与Route 128做了比较,以此解释为何没有地方可以再次产生硅谷的故事。

  Saxenian 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Boston 在创业公司的活动以及风投方面都要领先硅谷很多。Boston 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它比邻东海岸的产业中心。而到了 80 年代,硅谷开始和 Route 128 变得很像:大科技公司、小科技公司互相环绕,有世界顶级的大学,风投的氛围以及军事资助。再后来硅谷便一举超越 Route 128 将之抛在身后。

  而超越的根源,则在于文化。硅谷内高速演进着新公司成立、大量人才需求的场景,而它专业的网络和简易的信息交换渠道为之构筑了一道优势之墙。硅谷的企业深明合作与竞争双管齐下是带来成功的秘诀——这一点也反映了 California 独特的支持竞争的文化。这个生态系统支持尝试、冒险并共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换言之,硅谷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庞大的,在 Facebook 诞生之前便已存在的真实社交网络。

  硅谷周遭的环境或许也是它成功的一个因素所在,它邻近海湾和山丘,有着大量适合徒步的路线。这一点也对乐观与开放的文化颇有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1995 年至 2005 年十年间,硅谷创业公司中有 52.4% 的创始人出生于美国以外的地区。这个数字是整个美国移民数量的两倍。但外来者容易接受并适应硅谷的氛围,能够知道如何参与、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并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样平等参与一切。说今天的 Google 像是联合国一点也不为过,Google 的食堂中不提供热狗,而是提供中国菜和墨西哥菜,以及来自印度的咖喱。

  这些移民为硅谷带来了对全世界不同地域的丰富知识,他们了解自己国家人民喜欢什么样的产品这一点就给了硅谷无懈可击的优势,因此它从制造收音机和计算机芯片转而开发出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以及医疗服务和清洁能源技术。

  当然,硅谷至今仍不够完美——女性、黑人以及西班牙裔的创始人几乎没有。而 VC 们则喜欢投资短期内回报丰厚的公司,这也是为何社交 app 和图片分享 app 如此泛滥的原因。最后,硅谷不动产的价格高到多数美国人均无法支付。

  所有的这一切缺点都在放慢硅谷成长的脚步,但却不会使之停止。唯一有可能挑战硅谷现状的因素是,曾经大力支持这种氛围的政府。硅谷如今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量,但对工作签证的严格限制可能会阻碍硅谷的开放性。最新数据显示超过一百万的外国打工者在等待着永久居民签证的发放。签证的短缺意味着很多人才必须离开并且同时对这种不善意的氛围感到沮丧。

  失去优秀的大脑,很可能会扼杀硅谷企业的生命。然后,你会在新德里或者上海看到硅谷的竞争对手不断站起来。不过,硅谷已经掌握了创新并使之最终排上用场的秘方,它未必会倒下。而即使它倒下了,你也会看到新的硅谷站起来,因为它们拥有了硅谷的秘方:招揽聪明的人才。

来源:36氪

硅谷一直是创业者梦寐以求的地方。之所以独一无二,不是因为它叫硅谷,而是它是硅谷。美国的政策和环境下,产生了它。而我们努力复制的结果是有了中关村,但无法超越……

20130705-150116.jpg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简单聊一聊SS节点模式中,GFWlist、白名单和全局模式该如何选择

如何解决iphone无法通过代理登录telegram

关于喵帕斯邀请码